![logo](http://www.tdjgjz.com/wp-content/themes/tdjgj/images/logo.png)
来源:木梓 哲匠之家
(3)搭彩作
搭彩作主要包含架木搭设、扎彩、棚匠的工作内容。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夜,紫禁城内发生火灾,太和门、贞度门、昭德门等多处化为灰烬。正值光绪大婚之际(大婚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举行),原样重建根本来不及,于是决定由扎彩工匠临时在太和门基址上搭设了一座彩棚应急。《清宫述闻》中对彩棚记载:“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踰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
目前传统的搭彩作中扎彩棚工艺已经基本在建筑业消失。架术搭设也从传统的杉槁、竹槁、连绳、标棍换铁管、铁扣件;绑搭脚手架、人吊装被大型起重机械替代,提高了工效,很大程度上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致使传统工艺减少使用,濒临失传。
(4)石作
石作工艺是古代土本建筑营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汉中期以后石作逐步从采石、石料的分割、石料的平整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序,与近世所见基本接近。
现存故宫保和殿后的御路上,名日“云龙阶石”的白玉石雕是明清石作官式工艺的重要代表人,形象生动,雕饰精美,距今已已有近600年。目前石作工艺已经受到机械械自动化的严重冲击,技艺正在逐渐衰落。
(5)土作
传统土作内容包括夯、碢(本夯、铁锇)、耒(土功夯筑、打地丁、打桩等),现代解释就是地基,其工艺就是地基处理的工艺。古建筑基灰土技术的推广、普及时期是在明代,成熟完善是在清代。故宫的基础是土作技术的优秀代表。但随着机械化进程,土作逐步衰落,目前土作工艺已濒临失传。
据资料,碢古同“砣”,碢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的一种创造,为最早的旋转工具,其质地上古时为石、骨、木等制作,三代用铜,战国末汉代后用铁。
(6)油漆作
宋《营造法式》中油漆与彩画司为油彩作,清《程做法》始将其分成油漆与彩画两作。油漆作主要内容分为地仗和油皮两项。传统的地丈做法有一麻五灰,用发制的血料、熬制的桐油、灰料等材料,配以线麻或苎布经过十三道工序而成,对木结构进行修饰与保护。油皮则在地杖上搓制而成,通常为红色樟丹,颜色光亮均匀。
(7)彩画作
彩画通常包裹在木结构表面,按位置不同分为外檐和内檐。彩的种类大体分为三种,和玺彩画(等级最高)、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建筑中)。但无沦哪种彩画,其工序基本相似,有起谱子、落墨、扎孔、纹饰、沥粉、贴金、刷色、细部等。在相似的工序下展现不同风貌的彩画,其关键就在工匠手上。目前传统清代彩画的制作工艺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且运用到故宫大修中,如太和殿重做的外檐金龙和玺彩画。
(8)彩画作
裱糊作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为两方面,一是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二是是扎糊各种冥器(也称纸扎)。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工艺属于古建筑营造技艺范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需求少,裱糊行业萎缩,工艺濒临失传。本世纪初,在故宫大修背景下,故宫特别注重挖掘整理了裱糊的部分材料及工艺,并成功实施在工程中,如倦勤斋保护工程的室内裱糊。
裱糊工艺采用顶棚木骨格,通用木方格蓖子,称为顶屉即自堂蓖子。在木蓖上糊纸,共分四道工序。裱糊时,按顶屉分格糊纸,四格、六格或八格一糊,将纸糊到屉上,四边翻卷到格眼以内为止。糊完后,在木格十字处钉小铁钉,钉完再用小块油杉纸糊上,称为“梅花盘布”。
北京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内涵仁富,程序严谨,技法精细,是中国传统手工业集大成者。
编辑/木梓
微信来源: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参考文献:李永革,王俪颖. 最后的工匠 故宫里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J]. 中国文化遗产,2013,(03):24-33+8.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原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特别鸣谢:李永革老师、王俪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