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http://www.tdjgjz.com/wp-content/themes/tdjgj/images/logo.png)
来源:王苏琪 等 哲匠之家
目前,浙东地区①古建筑大多始建于明清以前,古建筑有许多种类型,包括寺庙、民居、书院、祠堂、会馆、戏台等,有敬神、遮蔽容身、娱乐文化等各种空间功能,现存古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清、民国时期重建的。如宁海县黄坛镇古建筑群,始建于清朝,距今约200年历史,系东汉隐士严子陵后裔的住宅;范钦创建的天一阁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庆安会馆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保国寺大殿再建于北宋时期(1013)②,清康熙二十三年修建(1684);前童古镇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天童寺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等等。浙东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俗文化诸多因素。浙东古建筑装饰风格别具一格、类型多样、源远流长,经历各个朝代不同的文化洗礼,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记忆的古建筑装饰,其人文精神内涵与价值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本文拟对浙东古建筑装饰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作出初步的梳理。
浙东地区的古民居建筑一般采用院落式,由建筑物或围墙包围成一个或几个天井,天井多是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短的长方形院落,这种结构有利于采光通风,加强穿堂风的作用,符合浙东地区天气炎热潮湿的气候特征。因浙东地区人烟稠密,用地紧凑,建筑间距较近,且多为楼房,为达到防火和美观之需,研制的封火墙应运而生。封火墙一般位于山墙,呈渐进阶梯形,封火墙造型似马头,而又称其“马头墙”,且高出屋顶,并有各种优美的造型线条。清代以来,浙东民居山墙出现以马头墙、观音兜等墙体装饰。马头墙起源于徽州古建筑,以后蔓延至浙东地区,比较常见的高低错落,墙头从中间起呈缓慢起翘状,墙头顶端相对宽厚、朴素,颇具乡村民居特色。如前童古镇的民居马头墙呈对称状,且以堆塑的“鱼化龙”造型装饰墙尖(图1),层层跌落的屋面坡度,斜坡长度分为若干档,家族等级越高层次也就越多,其建筑装饰格调突出儒家思想,追求功名人家的体现。
图1 前童古镇马头墙“鱼化龙”造型
自古浙东地区的祠堂主要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强调对道德观念、儒家仁孝、科举功名、人丁兴旺等思想。如清晚期的建筑李氏宗祠③,是纪念浙东学派著名学者李杲堂。李氏宗祠为院落式布局,规整的装饰风格与建筑格局,结合娴熟的施工工艺,简练又不失庄严。另外,庆安会馆的门楣以十四幅精致的系列民间人物故事砖雕装饰,结合石雕的勒脚,繁琐且凸版立体雕刻,呈现出精细工整的砖墙;上方镶嵌着砖雕圣旨型竖状匾额,周边双龙戏珠图案,中间浮雕文字“天后宫”(图2)。匾额两侧都是“砖雕八仙”“渔樵耕读”等人物故事④。带有情节内容的多样化形式表现,直接表达出建筑的主题理念。处于农耕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之下的浙东先民们,取其生活中手持捕鱼网、牵牛耕种、手捧书本等场景,与当地的山水、动植物组成的木雕、石雕等,成为古建筑中主要类型的常用装饰图案,其表现的内容与装饰意义更为直接和自然。
图 2 天后宫宫门砖雕
浙东私人藏书家不仅在保存传播古籍,以及守护收藏家乡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对浙东学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唯属浙东的藏书名楼宁波范氏之天一阁⑤,“楼下读书”“楼上藏书”“楼前山池”的园林式院落建筑格局,满足了楼上藏书,楼下会客的要求,深得藏书家的喜爱,成为后世的藏书楼广为采用的格局。黄宗羲等人正是利用天一阁等藏书楼的藏书,开阔视野,增长学识,从而成为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
从民居、祠堂、会馆、书院等建筑的装饰风格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早在明清时期,浙东建筑风格体现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其观念是浙东学派对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要求,一直深刻影响着浙东地区人们的人文精神与传统儒学[1]。反映在古建筑装饰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演变,以及建筑理念,与浙东学派的内敛,积极向上的追求展示在古建筑细部构件上。
(2)浙东古建筑细部构件主要以木雕装饰技法最为突出,其中木雕装饰大件之牛腿更是随处可见,造型和附件相统一,与挑梁、瓜柱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架造型体系。而且浙东地区的牛腿大多不施油漆,素面显示出其木质的纹理美、质感美、雕工美,呈现出浙东学派儒家文人思想体现在古建筑的精致之美和鲜明的个性。
(3)慈城孔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元年(984)⑥,现有孔庙为清中晚期重修外观,布局和规模完整,体现了儒家文化在浙东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深远的影响,是浙东地区最为完整的孔庙古建筑之一。
(4)会馆建筑源于商品经济流通的产物,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发达的水运贸易经济形势,海洋文化结合浙东学派独特思想的影响,形成“农商皆本”的主流思想,在浙东古建筑装饰风格的历史演变中得以体现。由此可见,浙东古建筑装饰中包含着大量浙东学派的文化理念、开放的海洋文化的凝聚,并留有着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古建筑装饰的雕刻、色彩、纹饰的组合、排列、应用等,都呈现着浙东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信仰,也是我们了解、学习浙东古建筑装饰的浙东学派文化内涵至关重要的信息[3]。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