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哲之家
民居建筑是指中国传统的人民居住的房屋建筑。包含了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
一、三坊一照壁
坊是白族民居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也就是一个三开间、两层楼的房子。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中最主要的布局形式,三坊也就是三座两层三开间的房子,分别构成主房和两边厢房;一照壁就是一个影壁墙,将院子的剩下一面围合,中部是个大天井,非常严密完整。
![](http://www.tdjgjz.com/wp-content/uploads/2022/03/01.jpg)
二、蒙古包
蒙古包是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的民居形式,因为大多为蒙古族使用而得名。因为世代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蒙古等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习俗风尚,同时也产生了蒙古包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蒙古包的“包”字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又叫作“毡帐”“穹庐”。“蒙古包”是满族对毡帐的习称,在满族人建立清朝、统治中原以后,这个名称便渐渐地被沿用下来。据记载,蒙古包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蒙古包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毛毡。根据《周礼·天官·掌皮》的记载,早在周朝,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利用动物皮毛制造毛毡的技术。用几根木棍搭成金字塔形,再覆上毛毡,就是最简单的毡帐。
![](http://www.tdjgjz.com/wp-content/uploads/2022/03/02.jpg)
三、藏族碉房
藏族的分布比较广泛,因而民居形式也非常多样,有碉房、牛毛帐篷、土掌房、高原窑洞,甚至还有一些木楼等,所用建筑材料也非常丰富。其中的藏族碉房是藏族民居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形式,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等地。藏族碉房以藏族地区所建筑的最为典型,而藏族地区的碉房又以拉萨民居为代表。藏族碉房的最大特点是平顶、石砌墙体,非常坚固稳重,防御性极强,有如碉堡,所以称为“碉房”。过去藏族的贵族、领主和富豪们所居的碉房,大多在三层以上,装饰也比较华丽,尤其是建筑内部。而普通百姓的住宅,形体要低矮一些,外观和内在都非常朴素。贵族等的碉房底层多不设畜圈,而是在主体建筑的前方再建一小院,作为畜养禽畜和储存物品之处。农民的碉房则是将底层作为畜圈。
![](http://www.tdjgjz.com/wp-content/uploads/2022/03/03.jpg)
四、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民居形式,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一带。确切地说,开平碉楼是一种土洋结合的楼式民居,是一种防御性较强的堡垒式住宅。出外打工的开平人吸收外国建筑的特点,使用部分西洋材料,将之与中国当地传统民居相结合,所以产生了形象特别的土洋结合的碉楼,成为开平一大特色。开平碉楼总的功能是防御,不过细分又有区别,主要有供更夫和年轻人打更与守望的更楼、多户集资共建并共同使用的众人楼、华侨单独出资修建以供居住的居楼。更楼主要为打更报时与守卫所用,居楼主要用于居住。而众人楼平时不用,只在有人入侵时用以躲藏,并且出资建楼的人各有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