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唐至清古建筑梁架结构的演变规律一

来源:李会智   哲匠之家

本文选择山西唐至清有文字可考且原真性强的代表性宗教木结构建筑,类比分析其梁架结构的时代性和区域性特征,总结梁架几何图形的组合形制和区域性结构手法以及历代营造技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规律。

技艺成熟的唐代建筑618—907年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国家安定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科学技术的突破,促进了唐代国势的强盛。唐代GDP在西汉平帝时期总量268.2亿美元,人均GDP为450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6.2%基础上平稳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唐朝的繁荣发展,催生了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其建筑成就集中体现在宫廷建筑和宗教建筑中。我国遗存唐代木结构建筑3座,均在山西,即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殿,运城芮城县广仁王庙龙王殿。通过这三座遗构的分析,证明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至唐中期已经非常成熟。其建筑风格特征是:柱网对称,侧角及生起自然,铺作功能科学,用材硕大,柱额梁架结构严谨,举折和缓,出檐深远,气势浑厚,角梁斜置,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屋架、铺作、屋身三个结构层。其梁架结构特征是:脊部施叉手捧戗,托脚与栿头相接闭合,构成梯形状态,形成了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形制(图一)。其梁栿结构手法是:梁栿之间施驼峰或方木及斗栱隔架,形成了梁栿式的结构手法。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梁架结构特征和梁栿结构手法,可诠释为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

1.五台南禅寺大殿(782年)(见下图)

(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几何图形)

(南禅寺大殿横断面)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的实例。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为唐中期遗构,距今1234年。柴泽俊先生《南禅寺大殿修缮工程技术报告》确认:“南禅寺大殿唐建以来,两次较大的修缮〔宋元祐元年(1086年)一次;现在一次〕”,“这是唐建中三年重建以后一次较大的修缮,经与实物核对,除很少一些小型构件是宋或宋以后添配者外,大都还是唐代原物。”“平梁之上瓜柱不是唐制,勘察和拆除过程中,发现平梁中线上的驼峰、瓜柱、座斗的规格与唐相异,木质也不相同,盖为宋人修葺时添配。两侧叉手直承捧节令栱和脊槫(不用瓜柱),上端两首相交,榫卯严实,当是原物。此制与我国唐建实物———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和唐建资料(如日本奈良法隆寺回廊等)均相符合。此次修缮,应予复原。”[2]1974年修缮前平梁上遗存有蜀柱,修缮后去掉蜀柱恢复叉手。

大殿前设月台,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呈方形,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平梁之上设叉手捧戗捧节令栱承通替、脊槫,平梁头结点与平槫捧节令栱相接不出头,托脚上端斜撑栱子外侧形成梯形构架,为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四椽栿两端交泥道慢栱向外延伸制成二跳华栱,上设缴背,缴背两端交正心素枋外延出耍头,平梁与四椽栿缴背之间施驼峰置栌斗隔承,为“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

(2)广仁王庙龙王殿(831 年)

酒冠五先生1959年在《文物》发表的《山西中条山南五龙庙》记载:“庙内广仁王龙泉祀碑载:‘傍建祠口,亦既增饰,意者,祠因于泉,泉主于神,能御旱灾,适合典礼……,元和戊子岁月在高聚十口日书’。重建广仁王庙碑上说:‘县城北七里许,有古魏城,城西北隅有一泉,其实如线,派分四流,浇溉百里,活芮之民,斯水之功也。……始名为龙泉。己制小屋,图其形,写龙之貌,为乡人祈祷之所。……神屋破漏,墙壁秃毁, 图形剥落,……洎自太和五年,划除旧舍,建立新宇,炎炎赫赫,……太和六年岁在壬子七月立秋日,芮城县令赐勅鱼袋郑泽记。’说明早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以前,就有了龙泉祠。太和五年(831年),又经重建。两通碑文里的‘民’都缺笔,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正殿建筑桔构,虽经后代屡次整修, 但仍保存了唐代的风格。”文章附有照片三张,因黑白片加之不太清晰,平梁以上结构和构件辨认不清。2013年的屋面修缮,没有留下任何有关木构架和构件时代资料信息和结论。

龙王殿,距今1185年,较南禅寺大殿晚49年。虽后代屡有修缮,但梁架结构及铺作,仍为唐晚期遗构,面宽五间、进深三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梁架结构与五台南禅寺正殿相较,差异有三:其一不设缴背,衬头枋直抵檐槫,托脚下端隔正心令栱,斜抵衬头枋尾,叉手脚半宽插入平梁;其二是铺作无令栱和耍头;其三是老角梁檐外平直式(疑是后代所为)。

(3)佛光寺东大殿(857 年)—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唐代晚期遗构(见下图)

—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唐代晚期遗构,见下图,重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为唐代晚期遗构,距今1159年。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规模最大,结构最原真、最完整的唐代晚期遗构。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平面金箱斗底槽,梁架结构属宋《营造法式》中“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殿堂式建筑。梁架以平暗(即天花板)分隔为“明栿”与“草栿”。草栿四椽栿与乳栿间设方木隔承,四椽栿与平梁间设方形驼峰隔承,托脚斜撑平梁头,平梁上设叉手斜撑脊部捧节令栱。梁架的结构形制和结构手法与唐中期南禅寺相同。

( 佛光寺东大殿横断面      乔云飞、卢宝琴提供)

版权所有 © 安徽天地间古建筑修缮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2008748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公司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区潜山路190号华邦ICC写字楼A座29层 电话:0551-65596083 65596093 传真: 0551-65596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