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唐至清古建筑梁架结构的演变规律二

来源:李会智   哲匠之家

创新转型的五代建筑及完善发展的宋、辽建筑五代、宋、辽

五代十国在继承唐代梁栿、托脚等腰梯形结构的几何形制基础上,突破性地使用脊部蜀柱,创新了脊部直角三角形几何形制,实现了划时代梁架结构的转型。首创了平梁之上设驼峰立蜀柱承襻间斗栱及脊槫,叉手仍保持唐代结点,捧戗捧节令栱两侧,创新了脊部直角三角形几何构图;梁栿间结构手法在继续使用唐代“梁栿驼峰式”基础上,创新了梁栿间设驼峰置铺作的“梁栿驼峰铺作式”和梁栿间设蜀柱顶承的“梁栿蜀柱式”结构手法;梁栿与托脚结构形制在沿用唐代托脚斜撑平梁头的梯形几何图形基础上,创新了平梁交襻间出头之结构。角梁继承唐代斜置式结构。五代梁架结构可诠释为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梁栿驼峰铺作式”和“梁栿蜀柱式”结构手法。宋代在继承五代结构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革新,初期叉手仍保持五代结点特征,中期出现双叉手;平梁交襻间出头和不出头两种形制同时使用,出现了不设托脚和剳牵插于内柱、蜀柱的结构方式,梁栿结构几何图形由唐、五代等腰梯形套矩形的组合向矩形几何图形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梁栿结构的稳定性,形成了简洁的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和“梁栿驼峰式”、“梁栿蜀柱式”及“梁栿插柱式”结构手法,开创了角梁平直式结构。辽代综合五代和宋代结构形制,开创托脚斜撑平槫之结构,使之更加纯熟,同时首创梁栿间完整的杪跳式铺作隔承结构,角梁仍保持唐、五代斜置式结构。这些结构形制和手法在宋《营造法式》中均有所体现。

一、乱世创新的五代建筑(907-979年)

我国遗存五代十国木结构建筑5座,山西遗存4座,分别是天台庵大殿、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弥陀殿和镇国寺万佛殿。这四座木结构建筑,均有时代记载,营造时间的跨度为长兴四年(933年)至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30年间。其中三座遗存在长治平顺县,反映了山西五代木结构建筑的共性特征和长治地区个性特点;一座遗存在晋中平遥县,反映了唐代向宋代营造技术演进的基本定型和山西中部区域的手法特征,折射出对辽代建筑技术的影响。五代遗构主要创新点是:平梁上设蜀柱,形成更加稳固的直角三角形几何结构,首创柱头普拍枋之构,形成更加稳定的柱头圈梁;平梁交襻间栱出头,提高了平梁结构的稳固性;梁架局部枋系构造和梁栿重叠造,梁栿间设杪跳铺作及驼峰隔承;栌斗设小替木承梁栿斗口跳。梁架结构为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梁栿驼峰铺作式”和“梁栿蜀柱式”结构手法。

(五代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几何图形)

(1)后唐平顺天台庵大殿(933年)——创新驼峰蜀柱结构(见下图)

(天台庵大殿横断面     山西古建所曹振钫绘)

2004 年笔者在《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中,“认为平顺王曲村天台庵正殿为五代遗构”。2014 年11 月局部解体时发现脊槫与顺脊串结合部题记:“长兴四年九月二日地驾必(?)匠人曹谢(?)宁(?)远王昉□□四故记制槫士张王”,前檐东南翼角第 14 个飞椽题记:“大唐天成四年建创,大金壬午年重修,大定元年重修,大明景泰重修,大清康熙九年重修做饭善人……”。从墨迹看脊槫与顺脊串结合部的题记是制作脊槫的匠人所题。飞椽题记是清代修缮时做饭师傅将搜集的有关修建资料写在上面。结合现存遗构可确定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更为准确。不应作为唐代建筑分析之实例。

天台庵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平梁上置驼峰立蜀柱,叉手捧戗捧节令栱两侧,平梁交襻间隐刻栱由托脚斜撑,形成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组合的几何图形。梁栿设蜀柱置栌斗顶承,形成梁栿蜀柱的结构手法[4]。四椽栿交栌斗制成华栱出跳。天台庵大殿的创建,距唐朝结束仅26年,基本上能反映出唐至五代木结构建筑梁架创新发展过程的真实性。2014年11月维修解体拆卸时,发现蜀柱与驼峰、平梁之间没有榫卯痕迹,与五台南禅寺大殿平梁蜀柱结构雷同。天台庵大殿早南禅寺大殿平梁蜀柱153年,期间是否蜀柱与驼峰间不设榫卯有待考究。大殿梁架结构是现存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蜀柱式结构手法最早之实例。

(2)后唐龙门寺西配殿(935 年)———创新栌斗替木及平梁出头(见下图)

( 龙门寺西配殿横断面    山西古建所史国亮绘)

据后汉乾祐三年(950年)石经幢载,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创建,晚于天台庵大殿2年,距唐朝结束28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四椽栿两头交泥道栱外延制成华栱似斗口跳,梁栿间设驼峰及栌斗隔承,平梁之上设驼峰立蜀柱置栌斗、襻间隐刻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隐刻栱两侧。托脚上端斜承梁头下半部,结点施以锯口式榫卯。阑额不出头,不设普拍枋。与天台庵大殿相比差异有二,一是栌斗设小替木垫承华栱,二是平梁交栌斗出头,锯口式榫卯托脚。若将托脚延伸,仍与平梁形成等腰梯形结构形制。故属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

(3)后晋大云院弥陀殿(940年)———创新柱头设普拍枋之先例(见下图)

( 大云院弥陀殿横断面    山西古建所万科绘)

大云院弥陀殿,为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创建之遗构。晚于龙门寺西配殿5年,距唐朝结束33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后对乳栿用三柱,梁栿间设驼峰、栌斗隔承,上平槫结点处施襻间隐刻栱及替木扶承;平梁上设驼峰立蜀柱置栌斗、捧节令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捧节令栱两侧,形成直角三角形状;丁栿、乳栿上设缴背;托脚1.5 步架,下踏四椽栿、背承下平槫枋、上部补贴方木一条斜撑平梁头,与平梁形成梯形状。角梁及前丁栿斜直式。殿内后槽当心间设金柱两根不施普拍枋,檐柱头周设普拍枋。梁架上施有形态、尺寸各异的驼峰八种。

(4)平遥镇国寺万佛殿(963年)———开梁栿间杪跳铺作及枋系组合结构之先河(见下图)

(镇国寺万佛殿横断面    上世纪80年代吴锐绘)

为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建造遗构,距唐朝结束56年。分别晚于大云院弥陀殿23年、龙门寺西配殿28年、天台庵大殿33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六椽栿通檐用二柱,设六椽栿两道,下六椽栿置于二跳华栱之上,交正心栱向外延伸与一跳昂身斜切,上六椽栿置于铺作之上。两六椽栿之间设顺栿串,顺栿串上隐刻栱与乳栿尾出跳栱相较形成铺作,与上六椽栿形成枋系结构。各栿之间设驼峰及杪跳铺作隔承,华栱尾与托脚斜切,托脚斜撑栿头,形成等腰梯形几何形状。平梁之上置驼峰立蜀柱设栌斗、捧节令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捧节令栱两侧,形成直角三角形几何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的梁架结构组合形制,梁栿驼峰铺作式结构手法。

二、发展中革新的宋、辽建筑(960 -1127 年)

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政治开明,经济、农业、手工业生产均有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进步,海外贸易和私商经济繁荣,市场上的商品种类较之前代更加丰富。宋代GDP较西汉增长 1/3,总量为265.5 亿美元,当时世界总量1167.9 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600 美元,世界人均GDP为565美元 [5]。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高度繁荣的时代。宗教和宫殿组群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形态革新完善,梁架结构继承五代形制,柱网布局出现减柱造,铺作中出现了假昂之雏形直昂造。绍圣四年(1097 年)颁布了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确定了官式建筑营造标准。直角三角形与梯形组合的抬梁式结构体系得以规范。辽朝(907-1125 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虽辽国与宋朝政权对峙,但在经济、文化方面与内地交流频繁,受汉族文化影响。借用汉族工匠的技术力量进行营造活动,创造性地继承了晚唐风格和五代结构形制。

宋代木构建筑革新特点:早期遗构继承了五代的平梁上设蜀柱,在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结构的基础上,完善了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按区域划分,晋东南主要以平顺天台庵大殿和大云院弥陀殿为基础,形成了“梁栿蜀柱式”和“梁栿驼峰式”两条技术线路的结构手法,其中“梁栿蜀柱式”为主要发展趋势。中部区域以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为主要技术线路,形成了“梁栿驼峰铺作式”和“梁栿驼峰式”的结构手法。西南部、北部与中部基本一致。创新点:在宋代木结构建筑遗存中,相继出现了四椽栿压乳栿和梁架枋系结构,以及梁栿间只施以驼峰不施铺作、剳牵插蜀柱、脊部双叉手,平直式角梁结构及托脚斜撑槫缝之结构;铺作出现直昂造、昂形耍头、斜面栱的制作手法。辽代建筑在继承唐五代结构的基础上,创新了驼峰与完整的杪跳铺作组合式部件隔承梁栿,托脚斜撑槫更加成熟。

我国遗存宋代木结构建筑48座、辽代遗构8座,山西遗存宋代34 座、辽代遗构3座。宋辽木结构建筑在继承五代梁架结构形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多种制作手法,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山西遗存的34 座宋辽建筑中,有年代文字可考的18座,跨度为宋开宝四年(971年)至宣和四年(1122 年)的151年间,几乎纵贯北宋整个历史。宋崇宁二年(1103年)《营造法式》刊行之前的遗构有17座。宋辽梁架结构特征可归类为,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二种形制(见下图)。

宋早期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的几何图形

宋代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几何图形

辽代首创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几何图形

(1)高平崇明寺中殿(968-970 年)———五代结构技术的延续和创新的平直式角梁(见下图)

(本图为龙门寺图,非崇明寺  见4月21日更正贴)

宋淳化二年(991年)创修崇明寺碑记:“寺始自开宝之初……”,推断创建年代为宋开宝元至三年(968-970年),晚天台庵大殿35~37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施四椽栿两道,下四椽栿背设缴背,上四椽栿为三椽栿中部对接。上四椽栿之上立蜀柱置栌斗及实拍栱承平梁,托脚斜撑平梁端部;平梁上设蜀柱,脚设合踏稳固,上设栌斗、捧节令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令栱两侧。四椽栿蜀柱不设合踏;纵架下平槫搭于四椽栿上,转角设递角梁,丁栿和老角梁平直式。檐下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抄双昂,隔跳偷心,真昂造。上四椽栿以上结构具有平顺天台庵梁架之风格,上下四椽栿结构与平遥镇国寺近似;铺作用材和出跳延续唐代之风。

(2)高平游仙寺毗卢殿(990-994 年)———首创昂形耍头及四椽栿压乳栿结构(见下图)

(游仙寺毗卢殿横断面   山西重德设计公司)

据寺内碑载,重建于宋淳化年间(990-994 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后压乳栿用三柱,梁栿间设驼峰、栌斗隔承,不设托脚,四椽栿与平梁成矩形状;平梁上置栌斗立蜀柱,柱头置栌斗、丁华抹颏栱及顺脊串承脊槫,叉手捧顺脊串及戗通替两侧。檐下柱头铺作五铺作单杪单下昂一跳内外偷心造,批竹真昂造。开昂形耍头、斜面栱及四椽栿压乳栿之先河。

3)太谷县安禅寺藏经殿(1001年)———中部区域现存宋代早期之代表(见下图)

(安禅寺藏经殿梁架    山西重德设计公司)

当心间脊槫下题有“维大宋咸平四季岁在辛丑八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用□时昇梁永远为记源旧大中十一年起置南禅院今重建造”,重建于公元1001年,晚镇国寺万佛殿38年。殿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梁栿之间设驼峰及铺作隔承,出跳栱向外与托脚内皮切接,托脚上端斜撑于襻间隐刻栱外侧,平梁头不出头;平梁上设驼峰立蜀柱置平板枋、栌斗、襻间隐刻栱及通替承脊槫,叉手捧戗襻间隐刻栱两侧。梁架结构形制和制作手法与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相同,为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结构形制,梁栿驼峰铺作式结构手法。同类还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重建的榆次永寿寺雨花宫,可为中部区域宋早期结构之典型,可惜已消失(见下图)。

(榆次永寿寺雨花宫横断面   营造学社汇刊)

(4)长子县崇庆寺千佛殿(1016 年)———具有中部特征的梁架结构

清嘉庆三年《崇庆寺重修碑志》载:“大中祥符九年而寺始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前对乳栿用三柱,梁栿之间结构与榆次永寿寺雨花宫雷同,平梁头设托脚斜撑,平梁之上设驼峰立蜀柱、单材襻间隐刻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襻间隐刻栱两侧,当心间东缝蜀柱脚合踏稳固、西缝蜀柱驼峰承托。梁架结构形制和制作手法,具有中部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之风格。

(5)万荣稷王庙正殿(1023年)———领先的直昂造实例,开托脚撑平槫之先例(见下图)

(稷王庙正殿横断面     山西古建所冀建格绘)

前檐明间下平槫襻间枋遗有“天圣元年”(1023年)题记。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五脊顶。梁架为平梁前后乳栿用四柱,“梁栿插柱式”结构,乳栿剳牵间施以驼峰、栌斗隔承,托脚斜戗剳牵头;内柱头置栌斗承平梁,蜀柱立于丁栿尾上,蜀柱头置栌斗、捧节令栱及替木承脊槫;脊部设复合式叉手,下叉手捧戗捧节令栱两侧,上叉手形制及做法为元代特征。檐下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下昂一跳偷心直昂造,补间铺作里转偷心、二跳昂向后延伸制成挑斡。为铺作直昂造最早之实例,开拓了托脚斜撑平槫之构。

(6)已消失的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1038年)———继五代栌斗设替木,纯熟的托脚斜戗平槫(见下图)

(下华严寺海会殿横断面)

海会殿约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 年),可惜现毁坏无存。原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乳栿、剳牵插于内柱,乳栿头制成华栱出跳,与五代栌斗设替木的斗口跳雷同。梁栿间设驼峰栌斗隔垫。平梁之上设驼峰立蜀柱,叉手捧戗襻间枋两侧,四椽栿与栱枋相交向外出头,托脚斜撑栿头下皮与华栱斜切,其他托脚均斜撑槫外侧,形成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几何图形。

(7)应县佛宫寺释迦塔(1056年)———唐代结构的延续(见下图)

(佛宫寺释迦塔二层结构   李博绘制)

创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现存建筑辽代原构。塔通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塔体平面八边形,外观五层六檐腰缠平座,屋顶攒尖式,是国内外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塔。塔体每层间以平座相间内设暗层,实为九层,塔体采用底层双壁、塔身双筒式构架,外槽檐柱之间及内槽内柱之间于柱头设阑额及普拍枋联络,于柱脚水平设地栿联络,柱头部分施铺作与栿枋结构均延续唐代,内外槽纵横结构,暗层施以斜撑稳固,将整体塔身形成套筒式结构。所用铺作多达54种。每层内设木制楼梯,逐层攀登,直达顶层。

(8)夏县余庆禅院大殿(1085年)———最早双叉手实例(见下图)

(余庆禅院大殿横断面     1996年王希圣绘)

元丰八年《敕赐余庆禅院碑》记载:“先世坟墓并在陕州夏县,欲乞于侧近创置一僧院,以余庆禅院为额。”大殿为元丰八年(1085年)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四椽栿前后剳牵用四柱,剳牵插前檐柱及后内柱,梁栿间施驼峰、栌斗隔承,平梁上置蜀柱置栌斗、实拍及捧节令栱、替木承脊槫,复合叉手。为现存遗构中最早使用双叉手的实例。中部双叉手实例以宣和四年(1122年)重建的林里关王庙正殿为代表,是中部简洁式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之代表。

(9)泽州青莲寺释迦殿(1089年)———独特的蜀柱结构手法(见下图)

(青莲寺释迦殿横断面     山西重德设计公司)

殿身石柱上刻有14 条题记,其中6 条为宋元祐四年所题,现状为公元1089年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前对乳栿用三柱,剳牵前由驼峰、栌斗承之,剳牵后尾由丁栿尾和栌斗承之,剳牵之上设驼峰立蜀柱置栌斗承平梁;脊部蜀柱立于驼峰之上,柱头置栌斗及实拍栱承脊槫,叉手捧戗实拍栱两侧。梁栿间蜀柱与剳牵结构独特,为剳牵插蜀柱之雏形。

(10)忻州金洞寺转角殿(1093年)———梁架枋系结构之实例(见下图)

(金洞寺转角殿横断面    山西重德设计公司李明涛绘)

寺内经幢记载,创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九脊屋顶。梁架为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内柱头设铺作承乳栿,内柱之间施联络枋,上承枋材置隔架铺作承四椽栿,前乳栿之上施驼峰及内杪跳铺作承四椽栿,出跳栱与隔架栱连身对隐,向外与托脚斜切,托脚由铺作耍头延伸而成。平梁与四椽栿之间施以间枋联络,形成枋系结构,减小了四椽栿的用材规格。平梁与四椽栿之间设驼峰、栌斗隔承;蜀柱头置栌斗、丁华抹颏栱、捧节令栱及通替承脊槫,叉手捧戗脊槫、替木两侧。前檐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直昂造一跳偷心、里转双杪偷心造;纵架乳栿平直式,转角设递角梁。

(11)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1098年)———剳牵插蜀柱结构的最早实例(见下图)

(龙门寺大雄宝殿横断面    山西古建所卢宝琴绘)

前檐明间西石柱头镌题记:“绍圣五年戊寅岁四月二十日石城村维那樊亮保家眷平安施石柱一条……”,为公元1098 年遗构。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后对乳栿用三柱,四椽栿之上立蜀柱置栌斗承平梁,剳牵前端由方形驼峰及栌斗承托、尾插蜀柱,不设托脚;平梁之上立蜀柱置栌斗及连身对隐半栱在外捧节令栱、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令栱两侧,蜀柱顺脊串联络、柱脚合踏稳固。梁架为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结构形制,剳牵插蜀柱式结构手法。

(12)平顺九天圣母庙圣母殿(1101年)———铺作插昂造的最早实例(见下图)

(九天圣母殿铺作   山西古建所卢宝琴绘)

建中靖国元年《重修圣母之庙》碑记载,宋初重建圣母殿,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重修。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廊式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前对乳栿用三柱,剳牵与三椽栿一体,构成上四椽栿,平梁与上四椽栿之间立蜀柱顶承,蜀柱脚施合踏稳固,托脚斜撑上平槫;下四椽栿与乳栿对接,栿之间设驼峰、栌斗隔承,不设托脚;平梁之上立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两材襻间栱及通替承脊槫,叉手捧戗上襻间栱两侧。檐下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插昂造。梁架属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式结构形制,“梁栿蜀柱式”和“梁栿驼峰式”组合的结构手法。

(13)晋祠圣母殿(1102 年)———独存的减檐柱增前廊空间之实例

据明嘉靖《太原县志》及殿内脊檩题记,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 (1023~1032 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副阶周匝重檐九脊顶。殿身副阶周匝,减去前檐柱,形成前廊进深两间格局;上檐梁架为六椽栿前接乳栿用三柱,六椽栿、乳栿及四椽栿间设驼峰、栌斗隔承,平梁与四椽栿间设驼峰、杪跳铺作隔承,平梁之上立蜀柱置栌斗、襻间隐刻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隐刻栱两侧。下檐铺作为五铺作双直昂计心造、里转双杪偷心造,补间单杪单下昂、里转昂身制成挑斡;上檐六铺作双杪单下昂计心施以真昂、里转三杪隔跳偷心造,补间单杪双直昂计心造。是减去前檐柱以前内柱装修封闭内空间,增大前廊祭拜空间的唯一实例。

版权所有 © 安徽天地间古建筑修缮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2008748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公司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区潜山路190号华邦ICC写字楼A座29层 电话:0551-65596083 65596093 传真: 0551-65596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