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唐至清古建筑梁架结构的演变规律三

来源:李会智   哲匠之家

多样化探索发展的金、元建筑1115-1367 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于公元1115 年建立金国。吸收辽、宋制度,在继承辽、宋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促进民族交流,形成多民族融合的发展高潮,社会经济文化逐渐趋向汉化。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达到高峰。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帝国,1234年灭金统一华北。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北京),至元十三年(1276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元朝在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吸收多种外族文化,构成了多元性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大交融和大发展。宗教方面宽容尊礼,以蒙古萨满教为主,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广泛传播,天主教首次传入,藏传佛教、道教、犹太教也非常盛行。元世祖忽必烈到武宗海山间,是元代历史中社会发展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鼎盛期。

金太宗时用汉人卢彦伦主持修建都城,其街道里坊的格局、宫室官邸之风格集辽、宋于一身。营造技术上,在继承和延用五代、宋辽结构技艺的基础上,进入了多样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利用减柱、移柱使用内额桁架增大空间功能,五代和宋代的减柱采取横向减柱法,金代始采取纵横结合的减柱和移柱造,创新了与之适应的大内额承屋架的结构模式,减柱和移柱的柱网布列和内额技术得以突破性发展。梁架横断结构几何形状沿袭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间结构在沿用“梁栿驼峰式”和“梁栿蜀柱式”基础上,“梁栿蜀柱插梁式”和“梁栿插内柱式”的手法也广泛使用;双叉手逐渐回归于单叉手(下叉不再使用),形成叉手直接捧戗脊槫,使脊部结构更加稳固;托脚使用灵活,有的不施托脚;蜀柱普遍使用合踏稳固,个别沿用驼峰立蜀柱形制;铺作假昂造成为发展主流,出现了上昂造和昂形令栱以及角铺作抹角栱出跳。区域特征是北部建筑受辽代影响较大,真昂和斜出跳铺作延续使用;中部延续宋代做法较多,假昂普遍应用;晋东南梁栿蜀柱式结构和铺作假昂造形成发展主流,铺作出现上昂造;晋西南以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为主,铺作中出现昂形令栱。元朝都城以刘秉忠规划的元大都为代表,汉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奉元世祖之命,根据中国传统的都城宫阙制度和习惯及地理特点进行选址、规划,营造主持者以张柔、段天佑为主的汉族臣僚及也黑迭儿等,工程自至元四年开工到至元二十四年全部告竣[8]。因蒙古民族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营造技术依赖汉人工匠,蒙古帝国时代,哈刺和林城内就有汉人工匠的专住地。营造做法继承金代技术,广泛使用移柱、减柱造,出现选材规整、制作规制和选材自然、制作粗糙的两种特征,形成了多种结构形制的内额式建筑构架。铺作真昂造铺作消失,用材减小,假昂造普遍使用。

我国现存金代木构建筑127座,山西遗存113座;初步统计我国现存元代木构建筑385座,山西遗存334座。金元遗构在继承宋代梁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梁架结构点进行探索革新,形成了更加科学的力平衡状态。宋代平梁之上立蜀柱置栌斗捧节令栱、替木承脊槫的结构延续使用,除北部及中部区域少数金代遗构中蜀柱延续宋代立于驼峰之上的做法外,合踏稳固蜀柱成为发展趋势,同时叉手以捧戗脊槫为多,捧戗捧节令栱逐渐消失;元代晋东南和晋南区域,出现了大量自然弯材的梁栿、内额、柱子等,且工艺做法粗糙。金、元两代梁架基本特征是:晋东南梁栿间以蜀柱顶承为主,剳牵插于蜀柱的做法广泛使用:忻州、太原、晋中、阳泉和晋南仍保持以“梁栿驼峰式”制作手法为主,大同多继承辽代形制。金元时期梁架结构,可诠释为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或“梁栿蜀柱式”、“梁栿蜀柱插梁式”三种结构手法。而局部做法和铺作形制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山西现存金代遗构除临汾因元大德7年的8级地震,仅保存乡宁寿圣寺大殿外,其他各市均有遗物,尤以晋东南为多。实物考察现存的113座金代遗构中,梁架结构年代有文字可考的64 座,年代跨度为天会七年(1129年)至正大六年(1229 年)的100 年间,基本纵贯金朝整个历史;初步统计 334 座元代遗构中,梁架结构年代有文字可考的82座,年代跨度为中统二年(1261 年)至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105 年间,纵贯元朝整个历史。

1.陵川龙岩寺中央殿(1129年)———合踏、剳牵一体化之典型(见下图)

(龙岩寺中央殿       山西重德设计公司)

碑载,金天会七年(1129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后压乳栿用三柱,四椽栿之上立蜀柱置栌斗承平梁,平梁交襻间出梁头;平梁蜀柱头置栌斗交丁华抹颏栱及两材襻间、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替木及襻间枋两侧;剳牵匍于四椽栿之上串蜀柱出合踏,不设托脚。为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蜀柱插梁式结构手法。后丁栿平直式与内柱铺作结构,前丁栿自然斜弯式搭于四椽栿之上。

2.五台佛光寺文殊殿(1137年)———大跨度内额与梯形托架的组合

据脊刹记载,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梁栿间设驼峰及栌斗隔承,平梁之上立蜀柱承脊槫,柱脚合踏稳固,叉手捧戗蜀柱头及脊槫两侧,属梁栿驼峰式与插柱式结合的结构手法。纵架因减柱造,前向施以前内柱横跨明、次三间的之内额,额之上架四椽栿;后向于明间设内柱,次、梢、尽间内柱全部减去,与之相应的后向纵架形成了纵跨次、梢、尽间的上、下两道内额,内额之间设梯形托架。所谓梯形托架,即较弥陀殿“斜撑”增设了水平臂力构件于其上。

3.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1140 年)———辽代形制的金代梁栿枋系构架(见下图)

(华严寺大雄宝殿梁架结构)

据梁架金“天眷三年”题记,为天眷三年(1140年)在辽清宁八年(1062年)基址上重建。面阔三间、进深十椽,单檐五脊顶。殿前设宽大月台,柱网布列为“金箱斗底槽”,采用移柱和减柱做法。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兼剳牵)前后三椽栿用四柱,三椽栿插于内柱,内柱头设铺作承六椽栿,梁栿间施栱枋联络隔承,平梁上设驼峰立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两道及两道顺脊串隐刻栱、通替承脊槫,叉手捧戗通替两侧。梁栿间设驼峰、铺作形成枋系结构隔层,中、下平槫两侧设叉手稳固,整体梁架延续了辽代构架形制。

4.长子西上坊成汤王庙大殿(1141 年)———最早铺作上昂之实例(见下图)

(成汤王庙大殿柱头铺作)

前廊东石柱上遗有“皇统元年口口村和宝口柱一条记”刻记。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六椽袱前压乳袱用三柱,梁栿间施蜀柱、栌斗顶承,托脚斜撑替木及槫;平梁上立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两材襻间(下为隐刻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捧节令栱两侧,蜀柱合踏稳固。前檐柱头铺作双下昂五铺作计心、里转单杪偷心造,后檐柱头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里转一跳连枋隐刻、二跳杪跳偷心、三跳上昂造。

5.文水则天庙正殿(1145年)———中部宋代构造体系的再现(见下图)

(则天庙正殿     山西重德设计公司)

正殿板门上部遗有“金皇统五年”重建题记,为公元1145 年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五椽栿后对剳牵用三柱。五椽栿与剳牵对插于内柱,内柱头设铺作承四椽栿;梁栿之间设驼峰及杪跳铺作隔承,托脚斜撑梁头;蜀柱立于驼峰上置栌斗、丁华抹颏栱及顺脊串、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替木与脊槫两侧。檐下五铺作单杪单下昂插昂造。梁架构造传承了山西中部宋代结构形制,为直角三角形与梯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和“梁栿插柱式”相结合的结构手法。

6.平遥文庙大成殿(1163年)———多种结构手法的继承运用(见下图)

(文庙大成殿横断面     山西古建所肖迎九绘)

脊榑下遗有“维大金大定三年岁次癸未四月辛酉重建”题记,为公元1163年重建之构。面阔五间、进深十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以平棊相隔分明栿和草栿,当心间梁架为六椽栿后三椽栿前四椽栿用四柱,减去前内柱,且向内移一步半步架,形成与槫缝不垂直的柱缝结构,前下架四椽栿插于内柱,形成前四椽栿与上架四椽栿、六椽栿重叠,六椽栿前段兼作剳牵,后三椽栿插于内柱。上架四椽栿与平梁之间设蜀柱顶承,平梁上立蜀柱置两材襻间及替木承脊槫,脊部设叉手两道,下叉手捧戗隐刻栱,上叉手捧戗脊槫,乳栿与三椽栿间设十字杪跳铺作隔承,吸收辽代做法;所用蜀柱为圆形且不设合踏,具有晋东南宋代早期特征。外檐仅施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隔跳异形栱计心造,五代风格浓重;补间施扶壁栱及斜梁,斜梁端搭于罗汉枋上承撩檐榑,后尾置于内槽枋上。整体梁架运用了多种手法处理不同结点,反映了金代木构建筑总结性的继承和延用前代多种纯熟结构技术。

7.新绛白台寺释迦殿(1190—1194年)———独特的昂形令栱(见下图)

 

(白台寺释迦殿补间铺作)

碑文记载,金明昌年间(1190-1194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三椽栿剳牵对插后内柱用三柱,梁栿南端由驼峰、栌斗隔承,托脚斜撑平梁头。平梁上立蜀柱置栌斗、连身对隐半栱在外襻间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襻间枋两侧。檐下柱头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插昂造,当心间补间铺作一朵,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里转五铺作挑斡造,令栱头两侧制成昂状,与稷山宋金墓令栱一致,为晋派古建筑中运城市特有的做法。

8.盂县西关三圣寺大殿(1207年)———多时代多手法的综合表现(见下图)

(三圣寺大殿梁架     山西重德设计公司史伟华绘)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三圣禅寺碑铭》载,旧名净土院,唐贞观五年(631年)改为三圣寺,金泰和七年(1207年)重建,明洪武时重修。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六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梁栿间驼峰栌斗隔承,平梁上立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两材襻间栱及替木承脊槫,设叉手和托脚各两道,分别捧戗捧节令栱和脊槫两侧,托脚分别斜戗平梁与上平槫。前剳牵驼峰铺作隔承,乳栿插于内柱。平面后向减去次间内柱,当心间内柱向次间移动1.1米,形成纵架次、梢间施以大内额,内额插内柱挑垂莲柱承六椽栿。殿梁架结构形制和手法体现了宋、辽、金风格,是多时代多手法综合表现的实例。

9.潞城李庄文庙大成殿(1221年)———转角铺作抹角栱出跳之实例(见下图)

(李庄文庙大成殿)

据《创建至圣文宣王庙年记》记载,金大安三年(1221 年) 告竣,大成殿镶嵌有金兴定五年(1221年)碣;元中统四年(1263年)碑,记载重修,大成殿脊刹上遗有“元至元元年”(1335年)题记。现状梁架为金兴定五年创建之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六椽栿通檐用二柱,不施四椽栿和托脚,为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蜀柱插梁式”结构手法。檐下铺作为施四铺作单昂,45°方向出斜杪计心造,不设补间铺作,转角铺作设抹角栱出跳。

10.武乡会仙观三清殿(1229年)———金末实例

碑文记载,始建于金正大六年(1229年)。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廊式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前压乳栿用三柱,乳栿、剳牵及四椽栿南端插于前内柱,前内柱头置栌斗承平梁,平梁后端由蜀柱及栌斗顶承,平梁上设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捧节令栱及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脊槫下部及替木两侧,蜀柱顺脊串联络、合踏稳固。檐下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昂,当心间柱头铺作45°方向出斜栱,次间柱头铺作插昂造,不设补间铺作。

11.芮城永乐宫无极门(1294年)———元代上昂造之实例(见下图)

(无极门上昂造)

又称龙虎殿,为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遗构。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四阿屋顶。梁架为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三椽栿于中柱上对接。三椽栿之上立蜀柱置栌斗承平梁,剳牵插于蜀柱,平梁上立蜀柱置栌斗及丁华抹颏栱、捧节令栱、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脊槫及替木两侧,托脚上端斜撑槫外侧,蜀柱均合踏稳固。檐下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里转双杪,补间铺作挑斡下施以上昂。延续金代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蜀柱插梁式”结构手法。

12.襄汾普净寺佛堂殿(1303年)———元代减柱造大空间的典范

明间襻间枋下遗有:“大元国大德柒年闰伍月拾捌日立□□……”题记。历经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洪洞赵城一带发生8 级地震,保存下来的元大德七年(1303年)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不厦两头造。殿内仅明间后槽使用内柱两根,余皆减去。梁架为四椽栿后压乳栿用三柱,四椽栿上搭内额立蜀柱置栌斗承平梁;平梁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及襻间枋、替木承脊槫,叉手捧戗脊槫及替木两侧;次、梢间设内额纵跨。次间柱头铺作设挑斡式斜梁搭内额承驼峰、栌斗及平梁,仅两山梁架设托脚。当心间、次、梢间横断梁架各有差异,集三种构架形制为一殿。

13.洪洞广胜寺下寺大雄宝殿(1309年)———选材自然、制作粗糙的民间做法之典型(见下图)

(广胜寺下寺大雄宝殿梁架结构)

元至大二年(1309年)重建。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不厦两头造。平面移柱、减柱造,梁架为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四椽栿与平梁之间设蜀柱、栌斗顶承,次、梢间施以内额纵跨;平梁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及通替承脊槫,叉手捧戗脊槫两侧,蜀柱脚合踏稳固;乳栿及剳牵多自然弯曲圆材,剳牵向殿内延伸承四椽栿;纵架各蜀柱间设顺脊串联络。

14.太谷光化寺过殿(1326年)———中部选材规整、加工规制的元代风格(见下图)

(光化寺过殿    李希军绘)

明间梁枋题记:“大元泰定三年岁次丙寅己亥月辛未朔辛卯日甲午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前廊式单檐九脊顶。梁架属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乳栿、剳牵插于内柱;梁栿间蜀柱顶承,柱脚合踏稳固,托脚斜戗平梁下皮;平梁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捧节令栱及通替承脊槫,叉手捧戗脊槫两侧,蜀柱间顺脊串联络。纵架后向设横跨两间内额,檐部设撩檐枋。前檐铺作单杪单下昂五铺作计心插昂造、里转双杪偷心,后檐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昂尾延伸成斜梁插于内柱。梁栿构件选材规整、加工规制。

版权所有 © 安徽天地间古建筑修缮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2008748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公司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区潜山路190号华邦ICC写字楼A座29层 电话:0551-65596083 65596093 传真: 0551-65596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