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http://www.tdjgjz.com/wp-content/themes/tdjgj/images/logo.png)
来源:李会智 哲匠之家
构架简练、富于装饰的明、清建筑(明清建筑)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朱元璋推行鼓励农民垦荒及种植经济作物,给匠工发薪实行轮班制,采取“休养生息”等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惩治贪官污吏,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中后期虽出现政治腐败,宦官专权,但农业、手工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前所未有,工商业城镇不断兴起,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9]。明代是一个传统与创新交织、保守与开放并存,表现出明显的“创新转型”趋向。1636年,满洲贵族入中原,建立清王朝,全面接受汉族文化,任汉人为官。康雍乾三朝社会发展至鼎峰,出现了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的18世纪中国风之热潮。乾隆末年政治日渐腐败,社会开始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撞击声中被动地打开了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受到严重损害,人民负担沉重,国家贫穷衰弱,落后于西方。
明代初期建筑基本继承元代做法,明代中期的梁架结构简练明快,装饰逐渐繁华,官式建筑斗栱用材减小,出檐深度缩短,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明代刨子广泛应用于房屋营造中,故创新了建筑构件加工精细、装饰性构件雕刻华丽的营造活动。随着砖瓦制作技术的提高、冶炼铸造技术的发达,出现了无梁殿和铜铸殿。城市建筑更加规范,府县城墙也普遍用砖包砌,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筑普遍兴盛。清代继承汉民族的营造观念和建造技术,沿袭明代建筑规制并加以发展,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清工部工程做法》,官式建筑标准化,制度化进入了革新定型期。在园林建筑、藏传佛教建筑、民居建筑等方面成就卓著。1840年后,强势外来的建筑文化,严重冲击和破坏中国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逐步走向衰退。明、清时期,在继承元代梁架结构的基础上,对梁架结构点进行了创新,檩缝结点处令栱和托脚的使用逐渐消失,替木渐少,通替渐多,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建筑构件雕刻趋于复杂化,斗栱结构性功能减弱,装饰化逐渐增强。各区域间梁架结构趋于共性化、装饰化、符号化和标准化,进入了建筑结构新定型和材料规制新模数化时期。梁架结构特点是三架梁之上瓜柱直承脊檩,部分遗构仍保留脊部襻间斗栱,叉手均捧戗脊檩两侧;梁柁间以瓜柱顶承,少数施以驼峰隔承,可诠释为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柁瓜柱插梁式”、“梁柁瓜柱式”、“梁柁驼峰式”三种结构手法选择使用。五台山遗存的明、清木结构建筑比较特殊,受官式标准化影响较大,明代遗构多官式结构,部分清代遗构体现为繁峙、代县民间做法。
1.太原崇善寺大悲殿(1391年)———明代官式风格的太原木构建筑(见下图)
大悲殿断面(山西古建所张晨霞绘)
木匾记载,洪武十六年(1383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批准建立,至二十四年(1391年)完备。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之构。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梁通檐用四柱,梁柁间设瓜柱顶承,角背稳固,单、双步梁插于内柱,叉手捧戗脊檩两侧,形成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结合的梁架结构形制,采取梁柁瓜柱式和梁插柱结合的结构手法。檐柱和老檐柱之间设大额枋、小额枋和由额垫板联络。崇善寺属皇家佛教建筑,除脊部施以叉手外,基本体现了明代官式木构建筑风格和手法,是官式建筑的地方体现和先导。
2.代县边靖楼(1476年)———山西北部明代楼阁式建筑典范(见下图)
边靖楼断面图(山西重德设计公司马琴绘)
3.五台殊像寺文殊殿(1489年)———具有官式风格的梁架结构(见下图)
脊檩题记载,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殿前设月台,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六椽,重檐歇山顶。梁架为七架梁通檐用四柱,梁柁间设瓜柱顶承,角背稳固,不设叉手和托脚,间枋用材截面宽大,檐柱间设大额枋、小额枋和由额垫板联络。梁架结构为四边形与瓜柱结合的结构形制。相同结构的还有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的罗睺寺大雄宝殿等。
4.高平仙翁庙正殿(1538年)———上党元代构架和做法的延续
碑文记载,嘉靖十七年(1538年)均有重修,正脊遗有明嘉靖十七年题记。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架梁通檐用二柱,梁柁间瓜柱顶承,脊部设叉手捧戗脊檩两侧,檩缝设替木扶承。前檐施方形抹棱石柱,柱上架通长大额枋,枋头镂空雕刻。柱头斗栱五踩单翘单下昂,耍头尾延伸制成榻头木扶承七梁架,各间中部于正心枋隐刻令栱和菱形栱。
5.阳城润城东岳庙正殿(1593年)———上党明代晚期延续元代梁架基本结构之实例(见下图)
东岳庙正殿梁架结构
碑文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前廊式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五架梁前压双步梁用三柱,梁柁间立瓜柱顶承,三架梁下设随梁枋,并辅以丁头栱扶承,三架梁上设瓜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及襻间栱、替木承脊檩,两侧设叉手捧戗。脊檩和下金檩结点处均设捧节令栱扶承,单步梁尾插于金瓜柱内,双步梁为耍头延伸制成,尾交金柱斗栱出榻头木,后檐斗栱耍头后延制成榻头木扶承五架梁。为直角三角形与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柁瓜柱插梁式”结构手法。此结构上党区域实例很多,如长治府城隍庙寝宫、武乡洪济院南殿、长治县长春玉皇庙大佛殿等。
6.泽州府城关帝庙关帝殿(1736年)———上党清代中期雕刻华丽之实例(见下图)
关帝庙关帝殿(圆方古迹公司邢晨曦绘)
碑文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之构。前设月台,面宽三间,九檩前后廊式,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七架梁前后单步梁用四柱,梁柁间瓜柱顶承、角背稳固,脊部延用元以前之捧节令栱,叉手捧戗脊檩和随檩枋两侧。梁架角背、叉手、梁头及斗栱、石柱均满雕图案,尤其是廊部石柱蟠龙与石雕狮座础石镌刻工艺极精。
7.五台显通寺大雄宝殿(1845年)———繁峙、代县清代民间结构做法(见下图)
大雄宝殿梁架结构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建。石砌台基,面宽九间,进深八椽,重檐歇山顶,前设重檐卷棚抱厦,四周环廊。前檐施通间雀替,上镂雕有龙凤图案,刀工精细。梁柁间设瓜柱顶承,角背稳固,不设托脚,叉手捧戗脊瓜柱;纵向各檩下的垫板和枋均圆木制成,这一做法与繁峙、代县清代民宅梁架结构一致,迄今仍然使用。
8.万荣汾阴后土祠正殿(1870年)———晋西南清末雕刻华丽之实例(见下图)
后土祠正殿梁架
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之构,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前廊式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单步梁用四柱,梁柁间施驼峰隔承,三架梁上设置驼峰、坐斗、捧节令栱及丁华抹颏栱承脊檩,脊檩两侧叉手捧戗,梁架结构采取了“梁柁驼峰式”的结构手法。驼峰隔架斗栱等构件雕有莲荷、花草等图案,前廊檐下栏板、垫木、斗栱等构件雕刻玲珑,内容丰富;廊柱头雕为牡丹图案,其雕刻构件与柱头组合呈“爱奥尼克”柱式,反映了清末中国传统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之痕迹。
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之构,殿前设宽敞月台,台沿设望柱、栏板,台前明间设青石丹陛,两边设台阶。殿身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六架梁前三步梁后四步梁用四柱,梁柁间瓜柱顶承,梁架结构形制和结构手法与崇善寺大悲殿同。脊部设扶脊木,前檐柱之间设大额枋、小额枋和由额垫板联络。檐下斗栱五踩重昂,云头式昂咀。
作者:李会智,曾任山西省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山西省古建筑维修质量监督站站长。一直从事文物保护、管理、施工、研究工作,主持1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完成文物保护及仿古建筑设计近100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合著《山西古建筑》(上、下)。
来源:文物世界. 2016,(01);文物世界. 2016,(02);文物世界. 2016,(03)
文章摘自:《山西唐至清宗教木构建筑梁架结构演化及图解(上)》